选择涅槃和人生的当中,就是悟
佛教并不是悲观,而是中观,所谓中观就是如实地观照世间得实相,真诚地去面对,不自欺、不逃避,所以叫中观中道。佛教不谈放弃,而谈放下,所谓“放下”,就是指放下内心得执着,佛法不排斥现实当中正在努力得人。
《 红尘烦恼忍辱让 光明菩提心金刚 》——“巴黎世界佛友见面会”开示摘要(下)
先给大家讲讲中观。中观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在当中去看,中观不在内,不在外。就是说,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,也不要注重内心。不在外面,不在里面,那在哪里啊?那不就是在中间了吗?你看一个问题,不把它看成左,也不把它看成右,那你就中性地看问题了。人家吵架的双方都跟你讲对方不好,你不说这个好,也不说那个好,你站在中间了,这就叫中观。
— 白話佛法七-21《 学“中观” 习“唯识” 》
我们必须不着于涅槃之乐,就是不认为涅槃是很快乐的,是离于两边,离开了两边,一边是涅槃,一边是人生,在涅槃与人生之中,人不是真正的涅槃,也不是真正的活在人生当中。选择涅槃和人生的当中,就是悟。涅槃就是完全解脱的境界,但是在人间怎么能做到完全解脱呢?从六道中人道的意义上讲,你脱离不了人间的因果,修心后,你要救人,要学大乘佛法,还要学小乘佛法,还要学更多救人的道理,还要念经,还要救自己家族的人,所以只能在涅槃与人生当中,有所修为,师父称它为常行中道,经常走在当中的道,不要过偏,也不要过倚。
——白話佛法二-5《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,光明灯要点在心中 》
如何理解学佛的人要中观中道
问:师父在《 白 話 佛法 》第七册第29篇里开示,我们要学中观,即中性地看问题,不偏左也不偏右;师父经常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取中庸之道。有师兄在参与弘法的时候,事事力求圆满,做得最好,有时候就会因事情不顺利,或达不到最佳效果,而心生烦恼或与师兄们产生意见分歧。同修觉得如果弘法或学佛也取中庸之道,不必追求极致,差不多就可以了,是不行的,但有时候又无法避免因追求弘法的圆满而产生的烦恼和分歧。
答:其实这个人学佛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完全解脱,没有完全开悟,所以他把学佛的境界合二为一了。一个高境界的人,他舍得下,他知道人间没有圆满的事情,所以不能去追求圆满,因为在人道是不会圆满的。你们想想,在人间哪一件事情能够圆满?不可能的。所以在学佛当中,尽自己的心、尽自己的力去做,就叫圆满。实际上菩萨不是说不让我们圆满,菩萨让我们开智慧。当一个人在弘法当中,不要去偏左,不要去偏右,尽量把自己做得最好,你就是在开悟当中。所以,不要去让自己进入烦恼,进入烦恼就是不开悟,开悟的人不会烦恼。尤其学佛的人要中观中道,中观就是今天这个事情比昨天好了,但是还没有完全达到好的要求。学佛也是一步一步往前走。
弟子提问 师父回答(1)——2017年意大利弘法解答会
问:我想请问,师父在白話佛法里提到说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,也不要注重内心,要走中间。有师兄和我说,中道是开悟后的中道,没开悟没办法中道。是这样的吗?
答:是这样。开悟之后才能做到中道,就像很多人说你要用良心做事情,但是很多人他不修心,已经没有良心,良心已 经被五欲六尘所染了。中道就是你开悟了,知道任何事情不要偏左不要偏右,有些是拼命做善事,组织学佛人在马路上搞清洁卫生,但不念经;而有些只管念经,隔 壁着火死人也不管,两种都不好,该我外表做我就外表做,该我内心修就内心修。内心外心要一起修,行为思维都要修,才能修到中性有智慧的一个点上来。
开示解答来信疑惑(八十五)
问:一些学佛人、高僧大德为法忘躯,值得后世尊敬,在现在社会学心靈法门的居士和法师,我们如何秉承“中庸之道”地实行“为法忘躯”的精神,而做到不极端又忘我地真修实修?
答:忘我精神都要有,不一定要舍掉身体,过去不吃饭、坐在山中苦修,都是过去的修法,我们现在要上班打工、处理好人际关系,现在末法时期要结合形势。佛法慈悲洒满人间,凡益之道,与时俱进,一个人身体要好,精神也要好,借假修真。不要太看重自己的身体,忘记自己的身躯,好好的修精神和灵魂。
开示解答来信疑惑(二百)